繁忙的人流、車流、物流,穿梭在生機盎然的城市區間,一條條寬闊的道路、一座座彩虹般的橋梁,連結成她發展的動脈,輸送著她騰飛的活力。
每一條路,每一座橋,都見證著城市從蹣跚學步到成熟壯大,見證著城市的蛻變和輝煌。而一次次的新建、改造、拓寬和延伸,記錄下了城市崛起和發展的腳步,也見證了市政建設者們付出的智慧和汗水,更是在這片熱土上譜寫出他們忘我奉獻的一曲曲壯麗凱歌。
60年來,常州市政就是緊隨著龍城建設的發展,鋪道路、架橋梁、建水廠、擴機場……打造出了一批又一批精品工程,成為建設江南名城常州的一張靚麗名片。
常州市市政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創建于1956年,60年來,5次更名。從一支拆城墻、以工代賑、手拉肩扛的小小市政工程隊,成長為擁有數百名員工、一大批現代化大型裝備的專業化、多領域發展的市政總承包壹級施工企業。櫛風沐雨,砥礪奮進。常州市政人與常州城市同發展,共成長,譜寫出了絢麗篇章。
在老市政人眼里,這60年,也是常州城市建設從一株小苗長成參天大樹的歷程。
解放初,常州城區面積僅不到7平方公里,道路狹窄,多為7—9米寬的條石路、彈石路、碎石路,路不成網,總長不到60公里。今天,常州已成為長三角著名的宜業、宜居都市,城市建設日新月異。
延陵路是貫穿常州市區東西向的主干道,如今的延陵路東至戚墅堰,西至懷德路,寬暢通達,綠樹成蔭,繁華似錦。但老常州人都知道,解放初期的延陵路還只是一條鋪著石條的巷子,五十年代初開始改擴建,由此也拉開了延陵路不斷更新的序幕,也開始了常州市政與延陵路60年的緣分:首先拓建自東大街東口經小營前、前北岸至白家橋一段,拓寬為14米(車行道9米,兩側人行道各2.5米),將原有石條路建成彈石路。現在的年輕人,已很少有人知道什么叫彈石路了,但在五六十年代,彈石路很流行,源于其取材容易,施工簡便,不揚塵,還比較平整。好一點的路面,交通工具的行駛時速可達到60公里左右。
五十年代末,瀝青路面開始慢慢發展起來,從1959年8月開始,東、西大街先后在原彈石路面上加鋪貫入式和半貫入式瀝青表層,成為常州最早的瀝青路。貫入式瀝青施工是把現場融化的瀝青澆在已鋪好的主要集料上,再分層撒布嵌縫石屑和澆灑瀝青,所有施工都是人工操作,勞動強度大,施工環境惡劣,當時唯一的機械設備就是一臺8噸蒸汽壓路機。
1963年,在向蘇、錫、滬等城市學習取經的基礎上,公司總結出了適合我市的,在彈石路上鋪筑厚黑色碎石路面的施工方法,并將其使用在東大街小營前段拓寬改造工程中,該路段總寬30米,車行道為寬14米的3cm厚黑色碎石路面,成為當時常州最寬的一段道路。
1987年,東、西大街迎來了首次化繭成蝶的拓寬改造,成為了由常州市政公司施工的常州第一條景觀大道:寬46-80米,從和平路到懷德路,兩側高樓鱗次櫛比,綠樹鮮花迎風搖曳,成為上世紀80年代常州改革開放和城市建設的驕傲。延陵路由此定名。
此次改造的路面結構,改變了用碎石或利用原彈石作基礎,加鋪瀝青面層的做法,采用35cm厚的多渣灰土基礎,加10cm以上的瀝青面層的施工工藝,提高了路面的剛性。
進入90年代,高速公路開始在全國興起,帶動筑路技術和裝備的快速發展。此時,無論是瀝青的質量,還是拌和、攤鋪以及碾壓設備,跟以前相比,都有了一個質的飛躍,瀝青混凝土路面真正成為了城市道路的主力軍。在新材料、新裝備、新工藝的推動下,瀝青混凝土的平整度和使用壽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公司在2000年進行的延陵東路改建工程,以及在2002年進行的延陵西路改造工程中,都是采用的路基+(粗粒式+中粒式+細粒式)瀝青混凝土的結構,路寬達36-39米,并同步鋪設地下供水、供氣、通訊、廣電、雨污水、路燈等各種管線。同時,對人行道更換花崗巖鋪地,對花臺進行花崗巖裝飾。改造后的延陵路展現出了一派現代都市的風采。
此后,延陵路又幾經改建、延伸,每一次改建都與常州市政人息息相關。現在的延陵路,沿途既有天寧寺、艤舟亭歷史文化名勝,又有繁華熱鬧的商業區,是常州最著名的一條道路,同時,這條路也定格著市政人最難忘的記憶。
輕煙裊裊,波光粼粼,古老的京杭大運河從常州城中穿城而過,枕河人家,因河興市,成就了沿岸數百年的繁盛。雖然“小橋流水人家”,靈動著江南的秀氣,但縱橫阡陌的河網,也成為了市區現代交通的最大阻隔。
上世紀60年代起,公司在市區運河上陸續改建和新建了朝陽橋(1968年)、廣化橋(1969年)、懷德橋(1970年)、五星橋(1972年)、德安橋(1972年)、衛東橋(1975年),這些橋梁建造的主要形式是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拱橋。
在80代中期,為解決交通擁堵問題,我公司先后在西倉橋、懷德橋、廣化橋、同濟橋邊建造了用貝雷片裝配的鋼橋,用貝雷片搭設的橋,它具有結構簡單,運輸方便,架設快捷、適應性強、可重復利用等特點。
進入90年代,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常州的城市建設也日新月異,蒸蒸日上,相應地,常州運河上橋梁的建造也迎來了一個五彩繽紛、多姿多彩的時代,這個時期,公司先后建起了采用下承式系桿拱的衛東橋、三跨預應力連續箱梁的同濟橋、單塔斜拉的五星橋、雙塔懸索斜吊桿的廣化橋、變截面斜腹板式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結構的青洋路橋、以及新建的同安橋、連江橋和白家橋。其中,1993年公司建造的同濟橋是常州第一座城市立交橋,通車后成為匯接常州內環線與南北主干道的交通樞紐和古運河的新景點。1999年建成的廣化橋,在常州市政橋梁工程施工中首次采用懸索橋體系,應用了19種橋梁新技術,部分技術為國內首次使用,橋型美觀,橋面建筑高度僅90厘米。這項工程榮獲市政金杯示范工程,是對常州市政人的最高獎賞。上述每一座橋都別具一格,獨具匠心,它們也成為了常州地區的城市風景。大量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被運用到了這些新建的橋梁上,如高強度低松弛預應力鋼絞線、高強度拉桿、高強度混凝土、高強度真空壓漿技術,鋼、砼組合結構等技術被采用,使得橋梁能夠滿足現代交通大跨度、大荷載、大流量的要求。
常州運河上的橋梁,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們不僅僅是人們實現跨越的工具,更是一座座城市的標志,是寶貴的空間藝術品。汩汩流淌的老運河上,常州市政人先后新建、改建了10余座大橋,溝通了城市南北大交通,這也成為了常州市政人善于學習,敢于拼搏,甘于奉獻的歷史見證。
隨著城市社會的進步,文明的提高,以后的運河上將會建造更多的橋梁,它們必將更具藝術造型,更加重視橋梁美學和景觀設計,以達到人文景觀同環境景觀的完美結合,正如現在正在改建中的同濟橋。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古老的運河在將來會變得越來越具有風采,也會變得越來越讓人流連忘返。
進入新世紀,常州市政人勇敢迎接城市建設大發展和國有企業改革改制的考驗,思想引導,觀念更新,穩健應對市場經濟風云變幻,創造出了嶄新的業績。
公司始終堅持在工程建設上貫徹“質量成就未來”的管理理念,始終注重一個“優”字,堅持以質量求信譽,以信譽闖市場,努力做到了“干一項工程,樹一座豐碑,創一方信譽,拓一片市場。”
公司歷年來獲得的一塊塊沉甸甸的獎牌、獎杯背后,是企業經營管理的不斷進步,是精益求精的質量、安全意識逐步融入員工的血液,是高效的大型專業機械化裝備替代了手工作業,是常州市政人在追夢路上矢志不渝,胼手胝足的堅持和拼搏。
特別是2004年12月公司改制后,以趙昔生同志為董事長的董事會和經營層運籌帷幄、審時度勢、依法經營、建章立制、認真履職,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大力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帶領全體員工運用先進的經營理念,發揚集思廣益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公司不僅在傳統的道橋施工中以優質工程和責任擔當贏得了社會的信任,而且公司積極瞄準新時期城市環境建設的需求,以水工構筑物作為公司的重要發展方向,立足常州,走出常州,在城市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施工中開辟新的天地,轉戰蘇浙皖,馳騁競爭場,交出了一份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其中,蘇州工業園區第二污水處理廠、常州江邊污水處理廠獲國家優質工程獎,常州城北污水廠、常州魏村水廠、蘇州吳江市區域供水第二水廠等5個工程獲中國市政金杯示范工程獎,成為了江蘇省內水工構筑物施工業績最好的市政施工企業。
同時,公司大力研發瀝青砼材料和混凝土構配件生產,贏得了常州市場的半壁江山。隨著積極參與城市道路養護市場競爭,公司又取得了新的業績。
回顧常州市政60年走過的光輝歷程,我們的理想和使命始終沒有變,立足當前,放眼未來,我們肩負著市政歷史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任,我們將牢固樹立“創一流,居前列”的發展理念,繼續走差別化競爭之路,努力把常州市政做精做強。迎接新挑戰,再創新業績,為常州的市政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作為一個由老國有企業改制而來的民營企業,黨建和精神文明建設一直是伴隨公司順利健康發展的有力保證。1956年7月,常州市政工程隊建隊時只有40名職工,1名黨員。1958年7月更名為常州市市政工程處,正式成立了黨支部。隨著黨員人數的增加,1978年12月經批準成立黨總支,此時黨員人數已達40名,下設6個黨支部。1982年10月,市政工程處分建為市政工程公司和市政養護處,市政工程公司黨組織仍為黨總支,共有46名黨員,下設4個黨支部。1999年2月,更名為常州市市政建設工程總公司,同時成立總公司黨委。2004年12月,改制成立常州市市政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同時成立了有限公司黨委。目前有87名黨員,下設9個黨支部。
公司黨委在多年的工作中,不斷探索老企業黨建工作在各個歷史時期的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結合企業實際發展情況,圍繞“爭優”、“文化”、“人才”等關鍵工作點,緊密聯系企業經營發展大局,不斷創新工作載體,突出實踐特色,積極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營造新形勢下老企業新型黨建工作的生動局面,有力地推動了傳統企業的創新發展,實現了黨建工作與經濟建設的融合共進。企業發展需要現代企業文化的支持,傳統老企業有著優良的企業文化傳統,公司黨委堅持與時俱進的創新理念,統一領導班子思想,摒棄不合時宜的舊觀念,堅定搞好企業的信心,用領導班子思想觀念的轉變,帶動廣大干部職工思想觀念的轉變,用領導班子的思想領先,帶動企業各項工作的領先,同時在機制、體制上也加強改革,用現代化的管理理念來促使我們傳統老企業文化適應現代的社會發展。在環境氛圍上,公司營造了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工作機制。樹立了“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培育以共同價值觀為核心的企業文化。創造一種奮發、進取、和諧的企業氛圍,使職工與企業形成堅不可摧的利益共同體。積極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讓群眾得實惠。堅持做好“冬送溫暖,夏送清涼,重病助醫,特困結對,節日慰問”等扶貧幫困活動。黨員干部帶頭走訪慰問,為職工群眾排憂解難。
60年的歷程,見證著常州市政的成長。1958年完成產值26萬元;1966年完成產值103萬元;文革期間產值徘徊在100萬元左右,1972年產值增加到了152萬元;1982年完成產值675萬元;1991年完成產值1283萬元;2000年完成產值9861萬元;2004年完成產值39196萬元;2015年完成產值85000萬元。
60年的輝煌,伴隨著常州這座現代化城市的崛起。常州市政,一個響亮而充滿活力的名字,一個洋溢著激情和自信的群體,一個以“塑造鐵軍隊伍,建設精品工程”為己任的企業。在龍城這片熱土上浴火淬礪,鍛鑄忠魂;在大江南北的城市化發展中揮灑鏗鏘旋律,譜寫一曲曲青春的贊歌。
我們在拼搏中前行,在磨練中成長。愿景引領,文化強企,“讓員工快樂、讓業主滿意、讓政府放心”不辱使命,勵精圖治,適應新常態,爭取新進展!
60年一個甲子,60年一個輪回,而60年又是一個奮斗和拼搏的起點。嶄新的歷史從現在書寫,輝煌的業績從現在再創造,實現“常州市政百年夢”,今天,我們將全新起航! |